“小罐茶•普洱熟茶”,精选西双版纳核心产区百年以上古树的春茶原料拼配,采用中国普洱茶终身成就大师,原勐海茶厂厂长、总工程师邹炳良先生自创的渥堆发酵技术精制而成。成品金毫满披,含芽过半;冲泡时茶汤红浓明艳,陈香高显。
杜国楹团队打造的小罐茶,产品质量不仅毫无问题,而且从原料、采摘到加工、包装等的完整流程,都有严苛的标准控制,整体质量远胜大多数传统茶企。只要与杜国楹深入交流,就能感受到小罐茶对产品质量的极致追求。
这种精品主义追求,放在整个茶业市场上来看,越发凸显其价值。爱喝茶的人都知道马连道,那是北京乃至全国闻名的茶城,汇聚了成千上万家茶企。这些茶企以几乎千篇一律的茶室、茶厅、茶台为基本布局,四周墙壁上放满了眼花缭乱的茶叶包装盒,再点缀些许茶文化典故,不同的仅在于店面的大小和装修的豪华程度。对于普通人来说,这就十分费力了——茶叶的品种和工艺太复杂了,想要弄个大概明白,就得花个一年半载。对各类茶都能精通?这是行业专家都不敢打保票的事。
这就是千年茶文化下的茶产业现状,仍处于原始发展阶段。茶叶种植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全国各地都有种植区,种植总规模不可谓不大,但这种规模基础并未孕育出强势的全国性品牌。究其原因,主要是茶产业的各个环节极度分散,难以整合——
茶叶的种植,至今仍然带有小农经济的明显色彩。全国各地小农竞相种茶的结果,是流通领域的极度分散。任何人都可以去到茶产区直接采购,但茶农们习惯了各自为政,采购方需要一家家去谈。这既增加了沟通成本,更不利于统一渠道的建立。渠道的多层次化带来流通成本的差异,即使同一品种,不同采购商的拿货价也未必相同,价格难以透明化;
由于品种和工艺的复杂,中国茶的消费带有很强的专业性。一般人喝茶很难分出优劣差别,呈现出明显的行业知识不对称,喝茶的人要是不懂茶,很容易买到价高质次的茶品。这抬高了茶业消费的市场门槛,加剧了行业诞生强势品牌的难度。
未来,小罐茶将面临的是更大的市场挑战,期待小罐茶能够获得更新的发展。
|